礼仪之邦的脸面 

“我觉得自己都快崩溃了。”北京礼仪专修学院院长-李柠开着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里是难以掩饰的疲惫。在与北京礼仪专修学院院长-李柠的交往中,由于身份与职业的关系(北京礼仪专修学院院长、北京奥运会礼仪培训顾问),她总是保持得体的笑容,典雅的谈吐,很难听到她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表达感受。
  那是7月25日的下午,我陪李柠一起前往昌平观看奥运礼仪小姐最后阶段的培训。我是去“审美”的,李柠则要配合下午的央视采访并完成晚上的培训课。
  这天上午,李柠刚刚给中直机关的干部们作了礼仪讲座,晚上8点从昌平回北京,她还有工作要谈。导致李柠承认自己“快崩溃”的,不是这一天的高强度日程,而是在过去的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里,这成了她的常态。
  毫无规律的、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改变了李柠的生活习惯。她几乎不吃正餐,车里永远不缺的两样东西是:充饥的饼干和提神的咖啡。
  为了更好借奥运机会体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并不是李柠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
  在北京丰台区某街道办事处,我看到几十名“首都职工文明拉拉队”的成员在认真训练,他们多是街道、居委会的干部,每周训练一下午,要到奥运赛场上整齐划一地为各国选手加油,为此还演练了拉拉队歌曲和一系列手势、动作。据报道,这样的拉拉队员,北京培训了差不多20万人。
  在昌平职业培训学校的大礼堂低矮而宽大,没有空调,通风也不好,近400名奥运礼仪志愿者呆在里面,简直像是在蒸一个漫长的桑拿。在坐着都大汗淋漓的礼堂里,她们要练形体、练舞蹈、练队列、练仪态,从早练到晚,持续半个月。

    拉拉队也接受过李柠的培训。是的,她实在是太忙了,出租车司机需要去培训,运动员需要去培训,志愿者需要去培训,官员们也需要去培训。真是遗憾,奥运已近,她怕是没有精力为万千普通市民进行培训了。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院长-李柠的职业似乎注定与中国举办的大型运动会联系到一起。1990年,北京首次举办亚运会,1988年成立的北京礼仪学院就派上了大用场,学校自身也得以快速发展。那时候,国门刚刚打开不久,外国人走在大街上,甚至会引起市民围观。没想到,18年后,奥运来到中国,更神圣、更艰巨的任务又落到了李柠和她的学员们的身上。
  与北京礼仪专修学院院长-李柠聊天时,我半开玩笑地说:“您真是选了一项好工作,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礼仪培训)都是朝阳产业。”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北京晚报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国民素质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