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前怎样做一个文明行路人?
核心观点:
葛晨虹:行人要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
行路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礼仪的要求是一致的,是对人的礼仪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公德性要求。作为行路人,要养成遵守规则(包括法规和礼仪规则)的意识,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是负责和安全的行为选择。违反交通法规不仅对行人自身行路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是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
在过马路时,绝大多数人都不赶时间,他们也不是不懂规则,而是因为缺乏遵守规则的观念和自身的一种心理习惯,所以才做出不文明的违规行为。一部分人开始还遵守规则,但由于人的从众心理和环境暗示,看到有人违规了,但没有受到处罚,他们就放弃了自身的规则意识,也就随大流一起违规,久而久之,交通秩序越来越混乱。因此。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非常重要。
刘一达:行人遵守交规.这种良好的秩序体现了国民的高素质。
在一般人的眼中,走路谁不会啊?根本不在乎礼仪。殊不知,走路也是有一定礼仪的。如在横穿机动车道时,请走人行横道斑马线、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人行横道安装有交通信号灯的,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不得翻越、钻过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等等。
由于人们的交通意识淡薄,大都持有这样的错误心态:“我是行人,我是弱者,汽车不敢撞我。它撞我,它要负责任。”但事实却是这样的:行人过人行横道遇红灯亮时,是不准通行的。行人如强行冲红灯而发生交通事故的,应负主要或全部事故责任。针对这种现象,社会应该对市民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外国,行人非常遵守交规,这种良好的秩序体现了国民的高素质。
精彩问答:
1、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上.按新交通法规定,遇有行人横过道路。机动车应避让.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互相抢道的情况,作为行人。应该怎么做才算文明有礼?
葛晨虹:在此情况下,行人一定要走斑马线,而且要确保安全后再通行.这样即使在斑马线上出事故,责任也主要在机动车一方。
刘一达:交通法规内容很多,而且基本的规矩行人都懂,但还是会出现抢道的情况,这是因为行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无所谓,反正机动车撞了也不能白撞。社会的健康运行需要规矩,而行人是社会人,必须要遵守规矩。外国的交通秩序非常好的原因在于血的教训!大量的交通事故让国民意识到交通事故是对人生命的侵害,为了珍惜生命,必须要文明行路。
2、如果司机在驾车行驶时不仅守法且有礼貌。那么会不会提高行人的文明礼让意识?
刘一达:司机的文明行为肯定会对行人的文明意识有促进作用。在开车时是司机,走在路上就成为了行人,他的素质很高,这就意味着他也能成为一个文明的行人。
葛晨虹:二者有一个互动作用,带动了社会对交规的遵守。但这个问题从反面角度来分析,则出现一个新问题,即在司机文明守规矩下,会不会培养行人更加不守法,肆意过马路的思想?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的新交法,机动车的通行权与人的生命权利相比,后者更为重要。“以人为本”应该以社会大多数人为本,来使道路有秩有序,交通更通畅,让更多人的利益得到实现。
3、行路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过马路时。哪个的作用更为重要?还是二者同等重要?
葛晨虹:这得因人而异。理论上来说,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但到实际生活中,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道德意识起重要作用,这部分人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另一部分人则是法律意识比较强,但道德意识不是很高。
刘一达:两者相互统一。只有在建立起一定的道德水准后,才能具备法律意识。在强大的法律面前,道德又为法律服务,因为法律是无情的,违法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
4、北京很讲礼节。在行路方面,有没有一些传统的老礼儿可以重新拾起来?
刘一达:首先老北京胡同特别多,在过去,胡同主要是马车和行人过往,行人走路都是贴着边儿走,而且有马车的话,他们都会躲开让马车先走,礼体现在让上,也就体现出了礼让的精神。造成现在交通没秩序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人与人没有相互礼让而导致的。其次,过去在胡同里,一般是贴着右行,非常规矩!这点也值得现在很对人继承。在日本,车辆行人是左行,人们大都依照规矩行走,所以日本的交通非常有秩序。
葛晨虹:中国有句俗话叫“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在过去,人们非常遵守政府制定出来的各种规矩,他们认为,既然是制定的规矩,就一定要遵守。现在,人们更应该树立规则意识。
来源: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749号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37267号-1 域名www.liyixueyuan.net为学院唯一信息公开网